为全面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县发改委坚决贯彻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和县环委会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问题导向,狠抓生态环境明显问题整改工作,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共识共为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加强完善。2020年全县省考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县域内未出现过劣V类水,城区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1.9%以上,湿地面积约0.412万公顷,生物多样性逐步改善;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达到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主要河流沿线城镇均已污水管网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县城污水和垃圾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并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1.实行更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强化规划环评对项目环评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在项目源头拒绝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从决策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明确全县限制建设的产业门类和空间区域,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管控要求,结合空间布局约束、污染排放管控和环境风险管控等因素,严格按照“三线一单”中优先管控区、重点管控区和一般管控区提出相对应的准入要求,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
2.加快处置“散乱污”企业。按照“先停后治”原则制定“散乱污”企业处置方案,依法依规采取关停取缔、限期搬迁、停产整治等方式分类施治。通过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共168家,针对排查出的“散乱污”企业采取不同的措施,关停取缔类企业99家,整合搬迁类企业2家,升级改造类企业67家,168家企业均已全部完成整改。
3.强化重点企业污染源头管控。针对我县造纸行业产能落后、现有污水处理难以稳定达标等情况,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对全县落后造纸行业引导退出。目前宜丰县天马造纸厂、宜丰县南方实业有限公司、宜丰县明晟纸业有限公司、宜丰县金亿纸业有限公司、宜春市丰得造纸有限公司五家造纸公司制作设备已拆除到位,宜丰县洞山造纸厂自2019年5月停产至今,正积极商谈退出补偿事宜。
4.深入推进化工污染整治。组织对化工污染整治情况开展“回头看”,共排查化工企业11家。6家化工企业(盛元、盛豪、凯利化工、金洋稀有金属、巧天工、赛利达科技)处于长期停产状态;1家化工企业(飞龙化工)已关闭;4家化工医药企业(犇牛医药、大宇医药、丰大化工、伟康生物科学技术)处于生产状态。对于长期停产和关闭公司进行督察,确保企业停产停运;对于生产企业通过现场检查和在线监控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长效化管控,确保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企业规范生产。
5.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示范工程建设。一是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工程,2020年7月23日通水试运行,2020年12月21日完成环保三同时完工验收专家现场评审会,并公示完毕。二是加强污水处理厂尾水管网建设,启动污水主支管网延伸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主支管网46.5公里,纳管企业总数达187家,实现了污水应纳尽纳。三是加强污水管网排查和维护。对污水管网和企业内部雨污分流做全面排查,发现污水管网观察井井底渗水5处及25家企业因化粪池破损造成雨水混入污水外排,已基本修补到位。
1.打造“河长制”升级版。一是抓组织体系,确保责任落实。依照国家、省、市关于河长制工作的有关要求,全面建立了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以县、乡、村三级“河长”为主要内容的“河长制”组织体系,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段负责、源头治理”的原则,共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210名,专管员209名,保洁员190名,县、乡、村三级湖库长193名,专管员108名,保洁员114名,构成县乡村的三级河长责任体系。二是抓制度建设,促规范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及我县实际,分别制定出台《宜丰县河长制县级会议、信息工作、工作督办、工作督察、工作巡查制度》《宜丰县河长制工作考核问责办法》《宜丰县河长制工作举报解决的方法(试行)》《宜丰县河长制工作巡查制度(试行)》《宜丰县河长制体系验收评估办法(试行)》等八项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巩固长效管控机制。三是抓全面排查,确保“一河一档”。建立19条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的“一河一策”和“一河一档”,全面摸清河流管护现状及污染情况,从农业面源污染、工矿企业污染、禽畜养殖污染等方面提出整治措施,确保实现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
2.加强水污染监管能力建设。目前园区及园外重点排污单位均安装有在线监控设施,并与环保部门联网。自2019年起开展耶溪河入河排污口查、测、溯试点工作,并建立入河排污口台帐。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分别为工业污水和县城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两个,实现了监督性监测全覆盖。
3.加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完成县城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逐步推进县城区排水管网新建和改造工作,2020年完成污水管网建设改造6.5公里;加强对污泥干化处置的日常监管,实现污泥干化无害化处理100%。2020年,县城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达94%,较上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1.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我县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有板坑水库、北门水厂和良头水厂3处,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千吨万人”村级)共10处,水源保护区已划分并取得批复。完善了水源地区界碑、界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宣传牌、交通警示牌、隔离防护网、防护栏、导流槽、应急池等防护工程设施建设,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
2.实行水库标准化管理。水库管理所实行封闭管理,通过新建了美观围墙,有效遏制了水库游泳、钓鱼等污染水质行为,同时安排人员定期清理库区垃圾杂物,巡查制止水库垂钓、游泳等不良行为,保障水库水面大坝整洁卫生。水库环境得到改观,水质保持稳定达标。
1.大力提升城乡风貌。以打造“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为目标,逐步提升城乡风貌,实现城乡美、面貌新;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村文明。一是成立县、乡两级农村危险房屋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宜丰县农村危险房屋改造实施方案》,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人,2018年—2020年全县完成农村困难群众的危房改造共1190户。二是创新考核办法,健全考核机制,通过互检、自评、抽查、第三方考核的形式强化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检查考核力度;三是推行“五勤联动”模式,逐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大对城市观瞻和市民出行的占道经营、流动摊点、马路市场的规范整治力度;对县城区沿街的破损无主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户外广告进行集中拆除整治,并对城北集贸市场旁楼子下路西侧、花门楼路东侧、城东集贸市场南侧共426米店招提升改造。
2.大力推进乡村“厕所革命”。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农村改厕工作的通知》(宜农发〔2019〕40号),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农户拆除一座旱厕、新建(或改造)一座符合标准要求的水冲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的,由县奖补农户1000元(含上级奖补资金)。改厕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整治结合起来,2020年共拨付资金1302.6万元,累计完成厕改45048户,全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9%,整村推进220个村。
3.实行垃圾强制分类和城乡一体化处理。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的工作原则,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是试点先行。2018年6月份,在1个机关单位、1所学校、3个居民小区、2个秀美乡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二是有效扩面。县城区建成了3条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示范线万人。县城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169个村(分场)开展了垃圾分类,已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亭431个,垃圾兑换银行57个,配置分类垃圾桶2.5万个。三是加强末端建设。与上高县共建海创垃圾焚烧发电厂,于2019年3月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大件垃圾拆解厂已开工建设,厨余垃圾处理厂完成了征地、选址。四是建立责任体系。逐步建立了县级统筹,乡镇(场)、县工业园区负责,社区(村、分场、企业)实施”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体系,加强完善了“户分类、企业(村)收集、县压缩、区域处理”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4.整治劣V类水和城乡黑臭水体。印发《宜丰县污染防治攻坚战消灭V类及劣V类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宜环委会〔2019〕14号),各相关单位按照方案部署,扎实开展了各领域整治工作,截至目前为止,我县未发现有河流断面存在劣V类水情况。对原来排查出的白泽湖、桂花休闲广场两处黑臭水体均完成了整治,达到了“去黑除臭”的治理目标。对南屏公园宜园水体、行政中心金水桥水体进行了生态整治提升,实施了南屏公园金穗学校一体化水处理项目,有效提升改善了县城区公共场所水体环境。
1.规范畜禽养殖。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全县养殖场已建成集污管道改造2万米,厌氧发酵沼气池9万米3,集污池、沼液储存池、生化处理池1.5万米3,沼液净化处理设备7套,漏逢板改造2.5万米2,刮粪机186台,固液分离设备10台,养殖场“三防”贮粪池0.5万米3,高压输送泵50台,输送管网0.5万米,饮水器改造1万个。项目第一阶段实施的37个养殖场已全面达成目标,并通过了“第三方”测量评估机构的检查验收。项目第二阶段实施的52个养殖场正在抓紧设施建设,将于2021年6月底前达成目标。对位于禁养区和部分整改不到位的非禁养区养殖场实施拆除,2017年以来累计拆除猪场770个,面积达43.42万米2,支付资金6487.82万元。
2.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转化利用。加大“一场一策”措施指导力度,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全面推广有机肥加工、“干清粪—污水沼气池发酵处理—还田利用”、生物发酵床零排放等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和“猪(牛、羊、禽)—沼—菜(蔬、果、粮、药材)”等种养结合模式。2020年农业部直联直报系统中宜丰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96.3%、100%,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3.推进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一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抗病品种,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早稻耕沤灭螟、种子消毒处理,生物农药和科学混合用药等绿色植保病虫防控技术;2020年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5个,其中水稻3个,经济作物2个,示范面积0.5万亩,辐射面积3.5万亩。二是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利用病虫情报、科技下乡、实地技术指导等方式,开展推广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技术宣传,促进科学安全用药技术进村入户。三是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抗病品种、浸种消毒、超级送嫁药、杀虫灯、稻鸭共育、混合科学用药等水稻绿色植保防控技术。2020年全县农药总用量484.4吨,比上年减少1.96%;生物农药应用面积达30万亩,应用率达 84.87%,比上年提高8.49个百分点。全县化肥总用量3190吨,比上年减少607吨,减少1.87%,实现了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目标。
出台了《关于加强砂石资源经营管理的实施建议(试行)》,意见明确了生态优先、科学规划、有偿使用、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控制总量的管理原则。将生态优先摆在突出位置,优化采砂方式、合理规划采砂点,最好能够降低砂石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河道采砂管理,打击关闭非法砂场5起,有效的维护了河道采砂正常秩序。委托赣西土木设计院开展宜丰县主要河流采砂规划流域修编,进一步明确可采区、禁采区,保证重点工程和人民群众用沙需求。
开展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专项执法检查和煤焦油专项执法检查,制定并印发了《宜丰县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0-2022年)》(宜环发〔2020〕41号)。督促在煤焦油专项执法检查中察觉缺陷的陶瓷公司进行整改,并提交整改台账。组织并且开展机制炭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学习活动,已完成全县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工作。
严格落实省危废监管平台有关要求,督促涉危企业通过省危废平台注册账号、填报企业信息、申报管理计划等流程,实现对危废企业的网络监管。对于年产废5吨以下的小微企业,实行简化管理,提高审批效率和减轻企业工作量。2020年,宜丰县共有49家企业申报了管理计划,共转移了102833.99吨危险废物,其中省内转移了85902.9吨,跨省转出了3523.85吨,跨省转入了13407.24吨。
2020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32795.8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修复退化林2.4万亩,森林抚育面积4.9万亩,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推深做实林长制,全面建成“一长两员”为主体架构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全县落实县级林长18名、乡级林长74名、村级林长191名、监管员123名,护林员201名,区划护林员管理森林资源网格201块,并建立了赣林通巡林管护系统,进行实时监督管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止了天然林采伐,落实天然林保护面积28.3943万亩。严格按照上级年初下达矿山环境地质恢复治理任务,督促矿山公司进行环境恢复治理,2020年完成了168.1亩,占年初任务的112%。加强了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截至2020年底治理面积246.3亩。督促指导矿山企业落实矿山生态修复基金制度,截止去年年底,在生产矿山企业按规定在其银行账户中设立了基金账户,已累计计提基金2055万元。
2.加快县内主要河流、主要湖泊岸线保护和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因地制宜推进岸线绿化美化,打造沿河美丽岸线。
我县湿地类型包括永久性河流、人工湿地(库塘、渠道)、洪泛平原湿地、湿地公园4个类型,共4118.25公顷,湿地保护率54%以上。每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在“宜丰发布”等受众较广的新媒体发布推文,同时,在新昌湖省级湿地公园的文化广场及湖心岛张贴各类湿地宣传版面,分发宣传单,广泛开展湿地宣教,群众湿地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一是加大湿地巡护力度。充分的发挥林长制网格化管理优势,加大对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湿地公园以及候鸟等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的巡护巡查力度。二是规范湿地占用审查。严格实行湿地占用分级审查制度,进一步压实湿地保护责任。在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内开展工程建设或开发利用活动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办理审核手续。三是加强湿地用途管控。按照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规划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对湿地用途进行严格管控。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确需占用湿地的,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湿地占补平衡方案。
一是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贯彻工作,在每年的“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日和法制日期间,在县城农贸市场及各乡镇发放相关图片及宣传单,并组织有关人员宣传爱鸟进课堂。二是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的违法活动。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月整治行动,组织执法人员到集贸市场、各大饭店、宾馆、农家乐进行摸排整治。
下一步,我们将牢牢贯彻习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环委会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部署,不断巩固和提升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绿色发展领先县、改革探索示范县、文明精致幸福城”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继续排查工业、生活、农业面源等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排查危废处置、尾矿库和违规占用岸线、侵占自然保护区、围湖占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排查关联性、衍生性问题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及风险隐患。列出问题清单,建立动态问题清单台账,不定期随机抽查问题整改情况,建立健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再察觉缺陷-再处理问题”的工作机制,确保问题不反弹,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生态环境明显问题。从ECO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